2007/07/12

软件中国2006的“微笑曲线”

软件中国2006的“微笑曲线”
2007.06.11 来自:CSDN  常政 [收藏到我的网摘]
产业链的重新洗牌:开源&教育 当然放眼全球,让长期困在世界软件产业链末端的中国软件业,实现整体提升,并不是中间件,而是正蔓延全世界的"开放源代码"震荡,因为它使得中国突然有了与世界IT列强站在同一起跑线展开
寥寥三千字扫描整个2006年中国软件业的状态是件困难的事 : 漫天飘舞的业绩与亏损的数据 ; 纷沓而至的新产品新技术 ; 目眩神迷的并购与融资……庆幸的是,90年代初宏基施振荣提出了一个概念,10多年来经过实践者们的演绎,已演化成可以概括整个产业发展的线索,借助它,至少可以对目前整个软件业的状态一窥端倪。这就是“微笑曲线”。它认为整个软件产业链包括“产品”、“代工(外包)”、“服务”三种模式,贯穿三者的是“创新”,同时由于上游和下游门槛最高、利润潜力最大,因此颇似一张微笑的笑脸。那么,2006年的中国软件业,其笑容是否灿烂呢?

全球扁平化的冲击波
《世界是平的》最近全球热销,因为它形象地描绘了当今全球扁平化的趋势。而对此推波助澜的一股重要力量就是外包。由于做外包,中国比印度有更多优势,所以“印度模式”的成功近年来一直激励着企业家和各级政府。据信产部官员透露,过去5年,中国软件外包的年均增长率超过50%,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以大连、上海、深圳、西安等为代表的外包基地,孕育出如东软、中讯、海辉、网新等一批龙头公司。2005年的规模是9.2亿美元,2006年持续着这样的强势,预计到2010年可达70多亿美元。但象征着希望的数字背后,质疑依然存在。最大的诟病是就整个软件产业链来说,外包自主创新的成分最低,更象是在做“编码民工”。但笔者认为,除了促进资本积累、创造就业机会外,外包可以大幅度促进经验不足的中国IT企业和西方先进企业管理文化的“无缝对接”。这种文化交汇的背后,给中国企业的做事方式、态度、眼光等方面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提炼了企业成熟度和国际竞争力,甚至是滋生产品创新的土壤。
当然以上是基于团队作业和规模化生产的层面,如果深入到对个体的冲击,则是互联网技术和应用了,它使得原本弱势的网民突然拥有了影响和改变世界的可能性,以至美国《时代周刊》直接把“网民”作为2006年的年度人物。“猎户星在线写诗机”,上线没几天就被网民们“创作”出了几十万首“诗歌”,背后隐露的是草根们对长期独占社会主流话语权力的“文化精英”们的嘲弄和颠覆;而以“奇虎安全卫士360”为导火线所引发的声势浩大的“反流氓软件运动”,更是给各炮制流氓插件的厂商提了个醒:网民一旦有渠道抱成一团,便不再是“弱势”了!
权力移交至绝大多数人的结果,是资本找到了更广阔的增长空间。自然对服务的要求需重新定义:要重视用户体验、要强调用户的参与性、要个性化甚至娱乐化……技术也以此为导向,CSS、XML、RSS、TAG、AJAX、Ruby等,其技术含量,有些十分简单甚至陈旧,但通过彼此配合,却构建出五花八门的Web2.0服务。引导中国博客潮流的新浪BLOG、由大众评论来推荐信息的豆瓣网、在线阅读订阅的抓虾、搜索日常生活的酷讯等,在2006年继续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大笔的融资继续砸了过来,天际网、搜搜客、奇虎等甚至获得了千万美元以上的投资;新的数字英雄也在该领域诞生,Discuz!的创办者戴志康,正撰写着“新80后亿万富豪”的传奇,而史玉柱,2006年终于靠着网络游戏又杀回到了IT。
Web2.0的内核,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某种网站形态。大家所诟病的2006年大批Web2.0网站倒闭,笔者认为主要缘于“项目的重复投资”、“盈利模式单一”所造成的“资本泡沫”,不是Web2.0本身。互连网应用会继续发展,与传统软件业的整合、各细分市场的社区化模式将成为潮流,尤其是随着无线移动终端与传统互联网的集成已大势所趋,不难预见,整个Web2.0的展现形态即将开始重大的升级 : 无论是从资本的增长途径,还是服务的模式、广度与深度,都将进入全新的境界。

中国软件的“突围”
但对整个软件业,如过分偏重外包和互联网应用,会造成结构性缺陷,因为最大的蛋糕还是在于如基础软件这样的高端产品,在于企业信息化运用。毕竟两倍的印度外包业总额也不过是能抗衡一个微软公司。俯瞰软件中国2006,尽管涌现不少令人激动的创新,如已可取代TrueType 的自主字形技术MiniType 曲线字库 ; 解决了集成难题的永中集成OFFICE2007 ;一举获得了国际CES 2006 Innovation Award大奖的虚拟软件平台Aargo等……这些创新固然可喜,但都侧重于各细分市场,没有解决困绕了中国软件产业多年的先天结构缺陷 : 在基础软件(如操作系统、数据库)上,一直不具备与国外抗衡的实力。而它的成败直接影响到中国在整个世界IT产业链中的潜力和地位。
幸运的是,随着对社会(尤其企业)信息化的需求进一步深入,逐渐产生了一种新的基础软件形态——中间件。这给了中国一个机会,加上国外的相关市场已经饱和、中国企业更易理解由于国情引起的复杂运用,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金蝶的Apusic J2EE应用服务器、中创的InforEAI、浪潮的楼上、普元的EOS等,近年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地应用于金融、安全、电信、商业等领域。尤其是金蝶的应用服务器,已具备与国外巨头抗衡的能力,在2006年中国市场占有率上,同IBM的Websphere、BEA的Weblogic分列前三。
对于发展战略,“一流的企业做标准”几乎已成IT业内共识。2006年最著名的事件是WAPI的“功败垂成”。但软件企业家们并未因此却步,携书生SEP文档库技术,北京书生公司向OASIS组织正式提交了UOML的国际标准申请。但同前两者“自立为王”的策略不同,中间件厂商们并不与国际巨头们正面冲突,选择的是“融合与共赢”。金蝶自率先加入JCP组织后,新近发布的Apusic 5.0,又率先通过Java EE 5.0认证授权 ; 而普元软件应SOA发展潮流,2006年先后加入SCA/SDO两个重要国际组织,同样引人瞩目。从实效看,由于政治和文化偏见,主动融入国际技术组织比单纯地“分庭抗礼”稳妥,不仅拓宽了视野、提高了技术水准,而且大大提升了市场形象。倪光南院士曾预测,中国的国际软件巨型企业,最有可能在中间件领域诞生。

产业链的重新洗牌:开源&教育
当然放眼全球,让长期困在世界软件产业链末端的中国软件业,实现整体提升,并不是中间件,而是正蔓延全世界的“开放源代码”震荡,因为它使得中国突然有了与世界IT列强站在同一起跑线展开竞争的机会。而此基础上,想再来个“质”的飞跃,则要靠一句老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软件“智慧”的彻底开放,大大削减了中国产品自主创新的探索成本,尤其是Linux这只企鹅,使长期徘徊于核心技术之外的中国人终于冲进了基础软件最古老的堡垒——操作系统。尽管影响力还不能与国外的红帽、Ubuntu抗衡,但2006年中国Linux厂商们的探索值得称道,如全面采用Linux2.6内核的中标普华Linux桌面3.0、全球率先通过了LSB3.0测试的红旗Linux5.0等 ; 而2006年4月四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售出电脑必须预装正版操作系统,客观上也推动了Linux的进一步普及。以召开“2006 开源中国 开源世界”峰会为标志,2006年是中国开源界全面拥抱世界的转折点。在与国际开源界的技术交流、思想碰撞中,令人尴尬的评价终于显露 : MySQL创始人David Axmark认为中国并不真正理解开源事业;而Intel开源总监Dirk Hohndel更是直言不讳,说“中国只是个开源消费者”。言语刺耳,却中肯。确实许多国人对开源的态度,如“天上掉下的免费蛋糕”,偏重短期效益,忽视了开源背后体现的“自由共享”精神,并没有把它当作一个长期的事业来经营。甚至至今中国还没有一个象样的开源社区,而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银河麒麟”事件,背后显露的是对GPL规则的不熟悉。看来中国真正与世界开源的节奏共振,还需要一段时间。
至于2006年的IT人才,还延续着以往的窘境 : 招聘市场“供需两旺”,企业招不到人,人找不到工作 ; 泱泱大国至今鲜有能影响整个软件工业的大师。这缘自高校主流计算机教育和科研机制的尴尬 : 过分偏重基础理论,与实践脱节(但一味迎合需求又会造成人才底蕴的缺失);各大科研所一般没有具体产业化的压力,造成许多科研精英的才华都耗在空中楼阁般的理论和论文中。当然事情正在变化,创新已经到了瓶颈、迫于竞争压力的厂商们,正纷纷把眼睛投向了各大科研机构 ; 而各种培训机构和认证一直绵绵不绝般地出现,正弥补“教育和需求”的真空 : IT培训,2006年已然成为一个如火如荼的产业。
新年即将来临,2007届IT毕业生已经奔波于各大人才市场了,他们于人头攒动中投出的简历如雪花般飞舞;如果镜头远些,是中国各大软件公司工作间忙碌的键盘敲击声、电话铃声、文件翻阅声 ; 再远一些,则是全球化、互联网、开源的一次又一次冲击,它们正改变着中国整个软件产业链产品创新的速度、方式和做事的规则,它们正在调整供需双方的博弈位置,它们正在重新定义服务的理念,而这一切的背后又有资本的力量、对卓越的追求正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所有这一切,包括其背后蕴藏的无限生机,使得我们已经可以如此回答文章开头的问题 : 软件中国2006的“微笑曲线”,尽管不能说“春光灿烂”,但至少,笑得意味深远。

No comments: